(相关资料图)
一次,面对福建省厦门市积极投身于“新课堂实践”的300名教师,我完成了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《雪地里的小画家》的教学。“我爱这样的课堂,它给我滋养,让我快乐”,这是课后从我心底发出的强烈声音。从听课教师的微笑与点赞声中,我也感受到他们沉浸式的体悟与意犹未尽的热情。我回味着那一个个令我快乐难忘的真实学习瞬间。
课堂伊始,我设计了一个“儿童诗诵读PK赛”,让自告奋勇的一个孩子上台当领读者、观察员和评审员,活动结束后,让他将手中的“诵读之星”奖章送给他认为在本次竞赛中“诵读声音最响亮、诵读形式最有创意、表现最突出的朗读大王”。充满竞争与信任的诵读赛不仅一下子把孩子拉进了声韵优美、节奏明快、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诗世界,还唤醒了儿童的言语天性。同时,在充满信任、挑战的课堂上,拉近了孩子与教师、文本的距离,让孩子对课堂充满期待。别看“变教师评为学生评”这一小小举动,它将儿童推到了课堂最前端和中心处,让孩子以儿童视角观课、评论,让他们感受最大的尊重、平等、自由。新课堂要求教师更细心洞察孩子,深度了解儿童,最大化地创建平台与空间,让他们大胆发挥与展现。我想这是真实学习、创变课堂的开始。
课堂高潮部分是我与孩子共同探究完成“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,他们分别画了什么画”这一主任务,与美术学科融合,透过文字想象画面并进行创意画大赛。我引导孩子根据小鸡、小狗、小鸭和小马的脚印形状,用“转一转、加一加、变一变”等方式,创作富有创意的脚印画。为提高创作实效,此环节我与美术教师进行学科协同备课上课,将大赛作品征集与评奖放在美术课上。此课堂改为欣赏其他班级获奖的创意脚印画,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创作,在创作与欣赏中表达交流,主动区别并加深对不同动物脚印特点等科普知识的理解,明白生活处处有学问的道理。
在深入品读完诗文后,我再次设计了一个朗读赛,用“演一演、配一配、加一加、拍一拍、背一背”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表达诵读这首诗的成果。其中,教师用木鱼打节奏,学生根据节奏拍手合作背诵这一环节最令人难忘。此时的课堂俨然变成了一场交响音乐会,学生尽情地解放手、脚、眼、脑、耳,在师生、生生合作中不断感悟体验着不同的节奏美、韵律美和意境美,在个性化创作中学生欣赏美、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情趣得以培养,鉴赏力、思考力、行动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。阅读与音乐、美术、科学的融合加持,让童诗学习快乐深刻,让孩子深深爱上了童诗。
课程改革开辟了学科之间联系贯通的空间,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无限的可能。但要避免目标迷失和浅表学习,真正做到深度融合。因此,深度对话解读教材,提高学科知识理解力、学科之间关联能力、跨学科问题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是新课改下教师的必修功课,决定着课堂的开放性、生成性和有效性。有效对话文本,精准挖掘与设计文本创生融合点,是真实学习的关键所在。
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,联结课堂内外、学校内外,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,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。因此,课堂最后为了联结生活,我出示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经典音乐作品《动物狂欢节》,再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丰富的想象力,大胆分享自己联想到的画面与观点,最终明白大自然是一本百科全书,只要留心看、用心听、大胆想,做生活的有心人,一样也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画卷。
结合单元整体教学及学习资源整合,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海边沙滩的脚印,做生活中的小画家,创作出一首《沙滩上的小画家》,并给儿童文学作家程宏明爷爷制作一张贺卡,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。这一拓展性、综合性的挑战性任务,将课堂全然开放,走向生活。在一次次联结与创作挑战中,在一系列“读、做、创”学习活动中,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。好课堂是一场交响乐。师生用心对话生活,主动与生活联结对话,是真实学习走向高品质的核心所在。
(作者单位系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)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